目前分類:前牙矯正 (14)
- Sep 24 Fri 2021 03:44
學童近視率激增 研究:下課教室淨空可延緩惡化
- Sep 23 Thu 2021 00:43
「驗」了再「治」 癌症量身定「治」時代來臨
- Sep 21 Tue 2021 06:19
世衛呼籲 5年內全球全面禁用反式脂肪
「人工反式脂肪」因為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,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,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(FDA)早已下令,今年6月中旬,將全面停用會產生人工反式脂肪的「部分氫化植物油」,而為了全人類健康著想,世界衛生組織也在週一向全球各國政府呼籲,希望能在5年內,杜絕食品中所有的人工反式脂肪。
「人工反式脂肪」便宜耐用,加工食品使用,金黃香脆薯條、精緻奶油蛋糕放進嘴裡祭祭五臟廟,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快樂來源,像這樣的療癒食物有一個共同之處,就是大多和人工反式脂肪(Trans Fats)脫不了關係。
- Sep 20 Mon 2021 03:07
孕婦急性肺栓塞 新一代溶栓術超音波震碎母子均安
- Sep 19 Sun 2021 02:38
妙齡女常無預警昏倒 原來神經傳導系統失常
2前牙矯正0歲女大生屢次在家中昏厥,但休息後又無大礙,頻率多到讓家人深感不對勁;無獨有偶,一名國中生參加朝會時昏厥,不慎撞傷頭部造成撕裂傷,兩位患者就醫檢查後均確隱適美診為迷走神經昏厥所致,醫師提醒,發生迷走神經昏厥時只要平躺休息,改善腦部血流不足狀態,即能恢復正常。
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楹奇表示,迷走神經昏厥多半於患者站立時發作,如上述大學生早上起床上廁所時,在馬桶上昏厥,在陽台曬衣服時也曾昏厥;國中生則先是在教室被老師罰站,因已久站一陣子,隨後到操場參加朝會,昏厥撞傷頭;也曾有年輕女性患者每當吃完早餐,就會發生昏厥,更有學生搶綠燈快跑過馬路後,停下休息時,突然一陣暈眩,差點昏倒。
- Sep 18 Sat 2021 00:45
幼兒齲齒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會要人命
- Sep 16 Thu 2021 04:03
早產兒染黴菌險死 馬偕醫師「靈光一閃」成功救命
- Sep 15 Wed 2021 08:12
「二孩」增、醫療超負荷 兒科醫生荒頻停診
大陸推行二孩政策去年新生兒就有1723萬人,激增的人口讓大陸兒科醫生緊缺問題被突顯出來,目前大陸的兒科醫生缺口已經直逼10萬大關,儘管大陸官方要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都要設立兒科門診,但還是很多地方包括一線城市上海、北京的醫院都沒有設立兒科門診,兒科醫生看診壓力大,還出頻頻出現累倒、沒有醫生看診、醫院被迫停診的現象。
孩子病了要看醫生,在大陸要看兒科可能得多跑幾家醫院。這是今年初天津海河醫院兒科貼出的公告,因為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全都病倒了,即日起兒科全面停診。
- Sep 14 Tue 2021 03:27
失眠,都是尿尿惹的禍
當我第一次看到他,知道他用藥的情形,我面色沉重的問:「你睡覺的藥吃的很多?FM2三顆,效果如何?」「沒辦法,就是這樣,不然我睡不著。」
當我聽到「沒辦法」時,心裡想到的是,會不會有些問題沒有被發覺。臨床上常見到的是,睡不著的患者會很在意睡眠的問題,十分渴望可以增加安眠藥的藥量。就目前常用的苯二氮平類的藥物如優樂丁,或是非苯二氮平類的助眠劑如史帝諾斯等,都是「管制類藥品」。其中,FM2是屬於苯二氮平類的藥物,而且成癮性較高,被歸屬於第三類管制藥品(優樂丁、史帝諾斯是次一級的第四類管制藥品)。所謂的「管制類藥品」就是「不好好管就會出問題」的意思,通常指的是它的成癮性高、易被誤用或濫用。所以在臨床考量下需要開立這些藥物時,必須適當說明如何使用、以及需使用多久,醫師也要盡量避免長期前牙矯正開立。
- Sep 13 Mon 2021 02:37
吐司不能去邊? 研究:富含抗氧化劑預防大腸癌、腸病變
- Sep 12 Sun 2021 01:35
員工不愛吃蔬果 專家向雇主祭妙招提高攝取量
- Sep 10 Fri 2021 04:46
晚期胰臟癌的剋星「奈米刀」
- Sep 09 Thu 2021 16:01
喝酒臉紅不紅? 就看臉皮厚不厚
- Sep 08 Wed 2021 02:27
出生3天膽紅素飆高變「黃寶寶」 新生兒急換血救命
新北市吳姓產婦日前在台北慈濟醫院剖腹生下3590公克的「小平前牙矯正」,原先第一、二天,小平血液檢查正常、食慾良好,但第三天膽紅素卻上升到18.4mg/dl,照光治療後仍未降低數值,醫院抽血檢驗後,發現數值竟飆高到27.73mg/dl,變成了「黃寶寶」。兒科部醫師蘇一隱適美宇緊急幫小平換血,術後持續照光,膽紅素終於下降,14天後出院。
蘇一宇解釋,通常膽紅素產生後,會經由肝臟代謝,成為糞便、尿液的成分被排出體外,但新生兒紅血球壽命短、代謝快,肝臟機能尚未成熟,無法好好代謝掉膽紅素,加上腸肝循環好,腸道會將部分膽紅素再吸收到血液中,容易使膽紅素濃度增加,產生黃疸,而黃疸是每個新生兒都會歷經的過程。